易筋经

道家内功丹道修炼方法


阴阳法派认为,玄为雄,阳也,火也,卦属离,内有真阴之精。牝为雌,阴也,水也,卦属坎,内有真阳之气。这种看法于清静法的看法基本相同,但再深一层看,则又有区别。
首先,阴阳法派认为,玄牝乃各是男女人身之“体具”,代表阳和阴,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脉望》一书说:“玄牝,乃人身体具,未分之太极也,中有阴阳,故曰玄牝。神气于此归根,日月于此合壁。”“体具”二字,已把玄牝落到实处了,未分之太极,意为阴阳各半。中有阴阳,意为其中有半阴半阳,即玄为半阳半阴,牝为半阴半阳,故须配合,阴阳始全。否则,不成其为太极,亦无玄牝之门可言。

内功心法

其次,阴阳法派认为,玄牝合成一窍,同开同合,方可谓之门。全阳子《玄牝之门赋》说:“一窍玄牝,大丹根本,是乃虚无之谷,互为出入之门。”一窍玄牝,是说玄牝合成一窍,而此窍在玄牝之中。玄牝为二物,因之玄有玄门,牝有牝户,但此门户须同开同合,才能成为玄牝之门;若玄牝各自开合,则非为门矣!所以说“互为出入之门”。这个“互”字,即有同开同合之意。《参同契》说:“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合皆合同”,即是此义。又说:“此两孔穴法,金气亦相须,”亦是此义。此门只有开合咸同,方有造化之功,而炼丹有望,故曰“大丹根本”。至于虚无之谷者,即指老子所说的“谷神”。谷者,空空洞洞,虚而能应,此应者神也。
第三,阴阳法派又把玄牝之门各半,即左右两扇,比之为月之上下弦,合而成其门,方有功用。《悟真篇》说:“前弦之后后弦前,药味平平气象全。采得归来炉里煅,煅成温养自烹煎。”《玄牝之门赋》说:“界两弦之间,平分两弦。”弦者,是弓之形状。所谓上下两弦,即每月农历初八和二十三夜的月亮,合则成其门,如日月的圆满。两弦者,两弓之弦对合,以喻门之两扇相关。平分者,门之开合不前不后也。就是说,此两扇门同开同合,不稍有参差,才能气象全而得药。
从以上三方面对玄牝和玄牝之门比较形象化的比喻,可以知道,阴阳法派认为,男女双修,阴阳相配,方有玄牝之门。《玄牝之门赋》说:“请言夫此窍,人所同有。非门谓门,世所鲜知”。人所同有者,乃男女同修方有此门,非单独之所能有。非门谓门者,因其无形无踪,非真有之门定要阴阳相配于不知不觉中,方见其象。又说:“是门也,阳开阴合,开合无穷,日往月来,往来不已。”《脉望》则说:“玄牝之门乃出入往来之所,阴阳交会之地,修丹之根蒂,真精归复之舍,金丹化生之处,药物藏于其中。所以,门之相通,则神气不相隔碍,才能以身躯气,实际抽坎填离,以汞迎铅,运离中之精,接坎中之气,归于自身之内,而凝成一气,筑成真一之基。

至于谷神之说,刘悟元在《无根树词注解》一书中有精辟的解释。他说:“谷即黄庭,黄者中色,庭者虚也。因其中虚,故以黄庭名。虚则灵,灵则神,是谓谷神。”他又说:“玄牝立则谷神即生于其中矣。黄庭者,中央正位,即阴阳相合之中一窍,又号玄牝之门。玄阳牝阴,阴阳交合有此窍。阴阳偏,无此窍。有此窍即有谷,有谷即有神。无此窍即无谷,无谷即无神”。盖有此谷神,即能守中央以养虚灵,作为精气的主宰,通于玄牝二穴之间,摄使其和合,故丹经有“神交”之说。
阴阳法派特别是南派的玄牝之门理论,实祖《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与其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旨而来。《参同契》说:“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又说:“同类易施功,非种难为巧”。至张三丰之《无根树词》,说得更清楚:“无根树,花正孤。偌问阴阳得类无?雌鸡卵,难抱雏,背了阴阳造化炉。女子无夫为怨女,男子无妻是旷夫。叹迷徒,太模糊,静坐孤修气转枯”。西派祖师李涵虚注解说:“孤指内修言。内修养性,不能立命,以其孤而无耦,不生命宝,犹之雌鸡无雄鸡匹配,虽能生卵,却不能抱出雏鸡。今人以修性为养气者,而不知其气正孤阴也。欲要不枯,须要真阳配真阴,乃为同类之物。借问修道人,得了同类否?”这都是指点双修阴阳法,采取同类之坎中之真阳,以接补已漏衰老之体,而功效神速也。

道一子印权在其《修真不死方》一书中指出,欲知玄牝的门径用法,必须懂得门之开闭,门即玄关。丹经云:“得到玄关一窍,可以长生不老”。而门的关闭随意,即为得到。《玉皇心印妙经》说:“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存无守着,倾刻而成,回风混合。百日功灵。”印权认为,此六句说明了玄关开合的消息与精气往来的门径。首二句,即老子所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窍兮冥兮,其中有精。”恍惚查冥之中言有物有精者,指玄关发动,精气往来,谷神通关。中二句,印权认为:“所谓存无守有者,乃常存离中无精之念,如猫捕鼠,而守坎中所有之气动。其气一动,即以吾之真汞,迎取彼之真铅,入我玄关之内。顷刻而成者,功夫片晌也”。后二句,乃炼之百日,此关可开,能开通者方称功灵。印权说:“言回风混合者大矣!回即转也,风乃气之动也。混合者,精与气合而为一也。所谓回风者,乃回中之风,又谓风动于回之内也。读者欲明此义,以回合二字推之。”《玉皇心印妙经》此六句,实道出了玄牝之门的门径用法之大略,亦即交感阴阳,阴精与阳气合一之过程。至于其细微处,古来极为隐秘,罕有人知,即未见诸文字,亦属“不可说”之列。《玄牝之门赋》云:“一阴一阳,黑白可辨。非色非空,丹青难状。”可辨者,言精气之可察;难状者,言其门之状非笔墨所能形容。吕洞宾说:“若要纸上寻文义,笔尖醮干洞庭湖”。亦是说此门之难描也。
要知他家活子时
邱陵
丹经所谓正子时,一般指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其时人身之气在尾闾,正与天地相应,乃天人合发之机,是练功的好时刻。活子时则指一日二十四小时内,我身凡有阳生,均可下手练功之时。
道家清静法派的正活子时均可在自身寻得;而阴阳法派的活子时,则须在女身寻得,故有“要知他家活子时”之说。这里指明“他家”就是坤道(女)所有,非乾道(男)所有。
阴阳法派正子时和活子时功法,隐秘之极,不肯明著于书,因为炼丹所重者乃正活真时之功,亦即一时半刻能遇逢天机之功。上阳子注《悟真篇》道:“炼丹之法,要知他家活子时也,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天下之至妙,指女子而言。活子时者乃指坎卦之中爻发动之时。坎卦地支纳子,以子为名。活即动也。此子一动,即产真阳之气。因其能动能静,故有时候配之,名为活子时。

阴阳法派所谓正子时,并非指半夜的正子时,而是指包含活子时在内的正子时。道一子印权说:“有定为正,无定为活。然活亦有定,定亦有活也。非活不得规其正,非正则不能捉其活,故曰一与二,二与一也。”他举列说:“且将年、月、日、时之活子时与正子时言之,一年之活子时在于冬至子之半,冬至子为正子时也。一月之内活子时在于晦朔之间,晦朔为正子时也。一日内之活子时在于亥子之交,亥子为正子时也。一时内之活子时在于二十分钟内一分钟之中,此二十分钟为正子时。因年、月、日、时内活子时,属于半夜交中之地,故须有候之用。”这就是说,欲捕捉到活子时,非先定正子时不可得,因活子时在正子时之内;而若无活子时,就无所谓正子时,二者循环为用,二而一页。

为了正活子时的运用,阴阳法派有“庚甲星潮”之说。此说是根据汉代崔希范《入药镜》而来。崔希范说:“日有合,月有合,穷戊已,定庚甲。”“上鹊桥,下鹊桥,天应星,地应潮。”何谓穷戊已?已土之气,名阴精,又名真汞;戊土之气,名阳精,又名真铅。采药即采此戊土之气,而与已土之气相合,成为气,谓之刀圭。欲采得药物,须定庚甲。何谓庚甲?此指女子之经信与产药之真时而言。《玄微心印》说:“坤道,与天上太阴同体。”这是说,经信正常的女子,其气候与月亮同体,即观察月之盈亏,而可推测女子之气候,所以有“月经”之谓。《玄微心印》又说:“天上太阴,三日而月出庚方。”此言农历初三夜现一线之月牙于西南庚方,借以说明用“庚”来象徵女子经信之义。故曰:“信至为庚”。《女金丹》解释这个“信”字说:“信之一字,如人在外,尚未回家而信先至焉。信至之日,彼自知之,或腰腿疼痛,头目不安,不思饮食。此信至而成血也。”这说的是,女子月经一来,则阳气渐变成为血,庚为生经之初,变血之候,故言“信至为庚”。《玄微心印》又说:“潮尽为甲”。此潮之义非《入药镜》“地应潮”之谓,说的是经水之潮,三十时辰行尽便为“甲”。由此可知,所谓“定庚甲”就是测经信之至与经潮之尽,以信至潮尽为定。阴阳法派认为,甲(即潮尽)之初,即彼家第一个生药之活子时。此时也为生药之初,变气之始。《悟真篇》说:“铅遇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何谓“癸”?《玄微心印》说:“质生为癸”,质者经血与淫水也,其质一生,便为癸。道一子印注《悟真篇》此句说:“铅即药也,气也。因此铅产于癸之将尽未尽,甲之将生未生,即亥末子初之间也。经行将尽,为之亥末。药气将生,为之子初。因有将尽将生之义,故须急采也。然此铅有先先天,后先天之分。以先先天之铅而言,癸为阴水,采大药时略露其端,须当急采,‘所谓铅遇癸生须急采’”。又说:“以后先天之铅言之,癸为经血,又为淫水,采小药时待其经之将尽,甲之将至,定其药之清者,急须采之炼之,迟则其气化质,又无用矣!此口决中之口决。”

至于《入药镜》“天应星”之义,星即指月,言观天上月的周行始终,由月芽而生阳,圆满而生阴,以推知女子身中产药之气候,一如月之盈亏。“地应潮”之义,地即指女子,每月以潮尽为甲时算起,至信至为庚变经时止,每日有二次药可采。若以上述二十分钟采药为一候言之,其法可再分为六候。印权解释此六候功法道:“一候,其正子时到;二候,其活子时动;三候,采药归炉;四候,土釜封固;五候,运归丹田;六候,炼药还元。此六候不逾二十分钟之久。道光祖曰不逾半个时辰。立得服饵者,此之谓也。言正子时到者,推准坤道之庚甲,于何时为产药之正子时到,待其一到,即行采取之功也。活子时动者,下功时候坎中阳动,而行采取之功也,采药归炉者,以汞迎铅,相接坎中之气入于离中,而候金木相并也。土釜封固者,待其金木相并后,离鼎去床,以候外火停止也。运归下田者,运自身之周天,后升前降,送归于下丹田也。炼药还元者,以两目左旋右转,右旋左转,抱元守中也”。此中最重要的是金木相并,即阳气与阴精相合之一候,此即所谓“一遇逢之天机”。以上功法只是大略,借此以说明阴阳法派正活子时之理论而已。

道家丹法常有鼎炉之说,此乃比喻之词,原非真有鼎炉之物存在,只是借用鼎炉之名,说明烹炼药物(先天真气)使之成丹的作用而已。吕洞宾说:“鼎器本是乾坤体”,张紫阳说:“先法乾坤为鼎器”,故又有乾鼎坤炉或坤鼎乾炉之称。实际上,鼎炉乃阴阳、坎离、男女之代名,依阳气所至者为鼎。倘阳气在坎,即坎为鼎,离为炉。倘阳气到离,即离为鼎,坎为炉。此二物互换循环,不可指定。这是首先必须理解的。

道家丹法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取坎填离”。张紫阳说:“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所谓乾鼎坤炉者,乃采取坎中的阳气于离中,而离本中虚,得坎中真阳之气所补为乾,故有乾鼎之称;坎本中实,得离中之真阴之精还归坎中为坤,故有坤炉之称。此即离、坎两卦中爻互换,变成乾、坤。所谓坤鼎乾炉者,是指坎离未交前而言,此时阳气仍在坎中,故有坤鼎之称,而离则为乾炉。
“取坎填离”原理的应用,对道家清静法派(主要是北派)来说,他们认为,我之一身坎离具备,阴阳均有,可在自身中采取,不必移花接木,借彼补我,而可自补自足;但对阴阳法派(主要是男派)来说,他们认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不能在自身采取,须要男女双修,移花接木,采补于彼家。在自身采补者,即在自身制造荷尔蒙以补自身而延命之术;在彼家(女)采补者,则为已破或衰弱之躯,须采取彼家身中之真阳补我身而延命之术。吕洞宾说:“阴阳二物隐中微,只为愚徒不自知;实实认为男女是,真真说做坎离非。”阴阳法派认为,吕祖说的即是男女双修的铁证。实际上,阴阳法派把阴阳、乾坤、坎离、鼎炉都认为是男女的代号。洞宾《敲爻歌》又说:“一夫一妇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乾坤。”上阳子陈致虚说得更明显:“鼎器者,灵父灵母也。乾坤者,男女也。药物者,灵父灵母之气也。乾男坤女之精,以此变炼于凡父母躯壳之中以成丹,效法天地之造化矣!孤阴不产独阳不生,阴阳若合,方得真种。咦,妙矣哉!”

阴阳法派的丹经道书中常用“妙”字来隐喻女性,盖“妙”字为少女二字所合成。上述上阳子所说“咦,妙矣哉”,即含此义。《悟真篇》说:“此法真中妙更真,都缘我独异于人。”上阳子注曰:“妙之一字,夫谁肯信哉!”又说:”此法虽然房中得之,并非御女之术“。丹经又以”要“、”好“、”妙“三字,象徵炼己、筑基、得丹三种鼎,因此三字均用女旁,即所谓水、火、金三种鼎是也。
阴阳法派把鼎器分为内鼎外鼎。乾坤、坎离、玄牝均属外鼎。自身上中下三田为内鼎。实际上是指身内身外而言。上阳子陈致虚《金丹大要》说:”内鼎者即下丹田“。外鼎者亦名谷神,亦名神器,亦名玄关,亦名玄牝之门,亦名众妙之门,亦曰有无妙窍”。老子所谓“众妙之门”,“众妙”二字对阴阳法修炼家来说,当然另有含义了。

对鼎炉的应用,阴阳法派把鼎炉按练功的进程分为三种鼎炉,即炼精化气鼎炉、炼气化神鼎炉和炼神还虚鼎炉。炼精化气之鼎炉指的是,坎中藏先天阳气,原为鼎,而离为炉,从坎中采得先天之阳气归离,由背后运上,从前面降下,送入自身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二分处),则下丹田变为鼎,而坎又为炉。下丹田即养精之处,在此日积月累化去阴精,变成一气。若无阴精遗泄,就算筑基成功。炼气化神阶段,即筑基以后,当换能产大药(先天中之先天气)之鼎,叫做移炉换鼎,采取此先天中之先天气后,由下丹田返还于中丹田(在脐上一寸二分处),则中丹田又为鼎。中丹田即养气之所,称为气穴,又名黄庭。采得大药返还于中丹田之举,丹经叫做“一点落黄庭”。养之十月,仙胎可圆。此即炼气化神之鼎炉。黄庭有内外之称。外黄庭即指坎离二物,内黄庭即中丹田气穴内。炼神还虚之鼎炉,为采得大药归于气穴内,温养胎圆,脱胎神化,超于上丹田,则上丹田为鼎,为养神之所。这是再一次的移炉换鼎。

以上通过鼎炉之论,也介绍了阴阳法的修炼全过程。阴阳法派又认为,倘不得明师真传,不明符火妙用,而行上述鼎炉之法,是极为危险的。陆子野真人说:“盖此生杀之机,只隔一线之地。”又说:”金丹之道,若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这说明修习阴阳法正邪之分,生杀之机,只隔一线而已。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这一节是对道的特征的描述,是道的概念,或者近似的定义。道的特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无形、无情、无名。无形,是说道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无情,是说道是平等无私的;无名,是说道是不能指称的。宇宙发生发展必定是有本源的,就好像原子构成了物质世界一样,老君把宇宙万物的本原称为道,万物化生是一个累积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比如人是从受精卵慢慢发育而成的,物体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鲁迅有句话说“这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见“路”这个抽象的概念也是由“走”这个动作慢慢累积而成的。因此作为万物本源的道,必然是无形无相的。同时,道又是无情的,什么是情?情其实就是私,是一种对彼此不同的感受,在我们看来,此是此,彼非彼,此非彼,彼非此,就是因为我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观察世界的。道则不同,万物与道的关系都是一样的,没有亲疏远近的,因此日月星辰才会各行其道,万物也才会有自己的生灭规律,不因私其一而令长生,也不因厌其余而令不生,因此春夏秋冬万物常作。日升日落、春花秋实这些现象背后的起决定作用的是“道”,然而却少有人感受的到道的存在,也没有人提起,因此道实名都没有,也就更谈不上虚名。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这一节讲道的表现,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清浊动静都是道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整个宇宙都是道的表现,而道就是整个宇宙的本原,道是发展变化的,是动的。如果两个物体或目标动的方向和速度相同则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因此说动者静之基,也就是说静的基准本身也是动的。宇宙的清浊与水一样,源头总是清澈的,浊是因为混进了杂质。道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每时每刻阴阳都在消长但总体而言阴阳又都没有消长,动静清浊这些对立面的平衡和转化就是宇宙的规律就是道,这种状态的宇宙是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也称为随遇平衡。既 然道和宇宙是平衡的那么修道修的是什么呢?看过几部丹经的人都知道修道的几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炼虚合道或者说破碎虚空,那么这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其实这是与道自然的稳定平衡相对立的一种状态,是一个不稳定的平衡状态,类似将鸡蛋竖直放置时的状态,要达到这个状态必须小心翼翼否则它会自然的倒下去,而修道的人就仿佛就是一个想要靠自己的努力直立起来的鸡蛋,因此逆势必须的,但是实质上这个所谓的逆也并没有逃出宇宙的规律,也是道的体现。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故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常澄其心而神自清,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其能生?欲既不生既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内功心法

这一段讲修道的可行性和方法,如果一件事做成功可能性几乎为零,那么很少有人会去做,如果没有人知道一件事该怎么做,也不大会有人去做。这里就回答了能不能做和怎么做的问题。首先指明神好清而心好静,也就是说修道追求的目标清静,正是我们内心想要追求的目标。因此修道不是要改变自己而是要回归自我,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心神不宁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欲,“欲牵之”则心不静,心不静则神不清。人最不舒服的不是因为做了别人认为不应该做的事,而是做了自己认为不应该做的事,做自己认为不应该做的事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做了欲望的俘虏,色欲、食欲、贪欲都能令我们跌倒。那么怎么才能将欲望驱遣走呢?“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是回答了。什么是心无其心呢?心怎么会没有呢?其实心无其心不失要你掩耳盗铃,而是让你看穿了,看穿了自己的心,不要被自己编造的谎言和借口迷惑那就是心无其心了,看穿了自己的心,心不再是你认识自己的障碍,那还不是和不存在一样吗?自己还会骗自己吗?当然会,抽烟的人会说抽烟是为了应酬,喝酒的人会说喝酒是为了应酬,发展到现在,嫖赌都会以应酬为借口,扪心自问,这个理由是真的吗?如果你觉得是大概还是因为你的心没看穿,不信你让一个吸烟的人带一厢烟到一个不需要应酬的地方看看他会不会抽。形无其形也是一样的道理,形这里是指我们自己的外在表现,不单指你的肉身,更不单指你长相,还包括你的学识,你的富有程度等等,无形就是让你抛开这些,放下分别,这样你与街头的乞丐并无分别,你与国家主席也是一样,那么嗔慢二毒也就会遁形而去了。物无其物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能一眼望到天边除了视力的问题就是因为被其他东西挡住了,物无其物就是不要让别的东西遮住我们的双眼,这个我想不需要我举例子了,你看外物没有分别,自然也不会觉得有善恶美丑的分别了,自然也就没有贪、痴、疑三毒了。当你达到了这三种状态,就可以达到空的状态了,空并不是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说存在的东西对我不构成任何影响,佛家唯识宗认为万物唯心所造,自然是说所有东西对你的影响都是靠你的心实现的,而并非心可以凭空生出万物来。在空的状态中寻找凭借不得自然就会清静下来,就好像硬币落入水中一样,没有依托自然会慢慢沉入水底。此时硬币已经不在水中了,而是到达了水与非水的分界。清静下来之后也自然会达到空与非空的分界,此时的非空并不是水中的船,而是水的岸了,能悟之者自然如获慈航得蹬彼岸了。

老君曰,上士不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这一段是讲修道者日常生活应该遵守的准则,不争,不德,不妄,不贪,自然没有烦恼,也就是得悟真常之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