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官网

五禽戏


  五禽戏是我国古代体育锻炼的一种方法,创始人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华佗参照当时古人锻炼身体的“导引术”,总结了前人模仿鸟兽动作以锻炼身体的传统做法,即模仿虎的勇猛撰扑、熊的卧倒、鹿的伸展头颈、猿的脚尖踪跳、鸟的展翅飞翔等5种动物姿势,不断琢磨改进,创编了一套保健体操,也就是五禽戏。西晋陈寿编篆的《三国志·华佗传》有关五禽戏的最早文字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日熊,四曰援(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

健身气功

可惜没有留下与五禽戏动作相关的文字和图解。这套拳法,模仿猛虎猛扑呼啸,模仿小鹿愉快飞奔,模仿狼猴左右跳跃,模仿黑熊慢步行走,以及模仿鸟儿展翅飞翔等动作,通过练习这一系列的运作,能清利头目,增强心肺功能,强壮腰肾,滑利关节,增强身体素质,且简便易学,故不论男女老幼均可选练。五禽戏不仅具强身延年之功,还有祛疾除病之效。它比瑞典发明的医疗体操要早一千多年。《内解》云:谯国华佗善养性,弟子广陵吴普、彭城樊阿授术于佗。华佗对他的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五禽之戏,亦以除疾,并利跟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沽孺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人身常摇动,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生。

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亦以除疾,兼利手足,以常导引。体中不快,因起作一禽之戏,遣微汗出即止,以粉涂身,即身体轻便,腹中思食。吴普行之,年九十余岁,耳目聪明,牙齿坚完,吃食如少壮也。据说由吴普继承下来的“五禽戏”,被保留在《太上老君养生诀》这部书里,题为“华佗授广陵吴普”。这套锻炼方法,不仅有徒手体操,同时还包括爬竿运动(如猿戏)。“虎戏者,四肢距地,前三掷,却二掷,长引腰,乍却仰天,即返距行,前、却各七过也。鹿戏者,四肢距地,引项反顾,左三右二,左右伸脚,伸缩亦三亦二也。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手钩却立,按头各七。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脚,手挽足距各七,缩伸二臂各七也。夫五禽戏法,任力为之,以汗出为度,有汗以粉涂身,消谷食益,除百病,能存行之”华佗五禽戏,五禽戏,导引术。

  可见华佗已知运动能促进人的消化功能,促进血液流通,正如门窗的枢纽一样,经常活动就不容易腐朽。华佗认为只要人们坚持锻炼,引挽腰肢,活动关节,就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由于华佗坚持这种锻炼,相貌犹如童年。华佗逝世后,导引疗法并未中绝。西晋以后,各种导引专书和导引图不断出现,导引的术式和名称也更加繁多。葛洪在(抱朴子)中就记载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侥、地仰、猿据、兔惊等各种名称。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辑录了(养生方导引法)等导引专书的大量文字,有患各种疾病时所应用的导引,近300种的具体术式和操作方法,其中也提到一些模拟动物的名称,如龙行气、蛇行气、龟行气、鸯行气、雁行气、虾蟆行气等。关于导引的书目名称,葛洪(抱朴子·遐览篇》中记载有《按摩经》《导引经》十卷;《隋书·经籍志》中有(行气图)一卷,《道行图》三卷(原注:“立一,坐一,卧一。”,可惜这些图籍都亡佚了。

健身气功

  大约在晚明以后,“五禽戏’;逐渐衰落,实际上它已被后世的各种拳术所吸收。如《拳经》里就有所谓龙、虎、豹、蛇、鹤的“五拳”;又如武术中的许多姿势都以动物命名,如白鹤亮翅,白猿献果,野熊蹭背,猛虎出洞等,从中可以看出“五禽戏”的痕迹。明万历年间南京出版的一种坊刻书(赤凤髓),内中也有五禽戏的资料,书中介绍了各套架势,如羡门虎势戏,庚桑熊势戏,士成绮鹿势戏,费长房猿势戏,亢仓子鸟势戏,每套架势都附有木刻插图。书中还收有许多动功和静功的口诀,对练气功的人有一定参考价值。另清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刻本《万寿仙书)中,也收载有五禽戏的资料,书中所介绍的导引姿势与马王堆三号墓的(导引图)有类似之处,可见我国古代的医疗体育一线相承,从未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