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

太极拳行气法


内功是太极拳技的核心,它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拳艺水平,增加技击力度,亦可强化人体抗御外力的能力。这诸多功能均来自于“内气”锻炼,以及“气动”与“体动”的完美结合,而内功的独立修为则是前提。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大多数习练太极拳者都知道“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其实,这就是内功训练的总体内容和行拳要求。所谓“以心行气”就是指用意识引导内气,并按人的意志循经运行;所谓“以气运身”就是把内气运送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某几个部位去,产生所需要的“内劲”,进而提高拳技。这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修为目的:一是需要“意识”能动地参与,并作为内气的向导;二是需要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收腹,呼气时掤腹)作为引子启动内气运动;三是要练就的功夫是“内气”的细、慢、深、匀地运行和有秩序地开合。其具体的训练内容、技理和程序,可做如下表述:

太极

一、以心行气,自然循经

这里所说的自然循经,并不是按着经气在经脉中的自然流注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气血流注循环,而是按着十二正经的走向循经。即按《灵枢·逆顺肥瘦篇》记载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的规律循经。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自然循经的方法是:首先,要在身静、心静的基础上,把意念放至两脚底部,内观隐白、大敦、涌泉穴,然后由意念引领,由上述三穴吸气上行,过内踝,沿腿内侧(足太阴、厥阴、少阴经)上行,连属脾、肝、肾,上行之内气聚于膻中穴与手之三阴经交接,此吸毕。手三阴之气由肺、心包、心呼出,出腋下,沿臂内侧(手太阴、厥阴、少阴经)前行直达少商、中冲、少泽穴,此呼毕。经气交接于商阳、关冲、少冲穴,沿手臂外侧(手阳明、少阳、太阳经)上行,连属大肠、三焦、小肠。上行经气过肩胛,达头面,内气聚于百会穴,与足三阳经交接,此吸毕。经气由百会穴呼出,入足三阳经下行(足阳明经入缺盐穴,从身体正面下行过膝,足少阳经经身侧线,足太阳经由背后下行),连属胃、胆、膀胱。下行内气直达厉兑、窍阴、至阴穴,此时毕。内气交接于隐白、大敦、涌泉穴,进行下个循环。循环遍数自定,最后意念放回脚底。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这一训练内容的目的有三:一是温通经脉,二是摩荡内脏,三是进一步深度静心。

二、以心行气,充实带脉

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含义,它是人身经脉中唯—一条横向围身一周的经脉(其它经脉均为纵向)。其主要功能是“约束诸经”,即循行于躯干的所有阴阳经脉均受到带脉的约束。另外,《灵枢·经别》中说:“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这说明带脉的起点是命门穴(即在脊骨由上向下数第十四椎,亦即现代医学所说第二腰椎棘突下),亦即带脉同足少阴肾经在命门穴处相联属并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而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故带脉与J任、督、冲三脉有着密切关系。

充实带脉的方法是:用意念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循少阴经上行至会阴穴再转向臀后,过督脉长强穴,使内气提至命门穴,此为吸为合。然后,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腰两侧向任脉神阙穴及小腹运行,并使内气扣合,此为呼为开。之后内气按原路收回“命门穴,此为吸,为合,不再放至足下。下一个循环即内气从命门穴发出达腹前会合,复又收回命门穴,即如此进行一开一合之运行。开时,腹掤起(不是鼓肚子);合时,腹放松。训练次数可自行掌握。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训练腰部的掤劲,使腰成为人身之强有力的机枢,从而成为全身运动的主宰,即拳论所说“腰为第一主宰”,同时训练了腰部的内气鼓荡,亦即经梧先师所说,把自己的腰练成一根“铁轴”(即如磨盘之铁轴)。

三、以心行气,丹田内转
丹田内转的方法是:以意念为引导,由涌泉穴吸气,内气经前述路线上提至命门穴。稍加停顿,内气由命门穴经腹内压向神阙穴,此为呼为开。这股内气在腹内形成一个以“下丹田”为球心,以命门、神阙穴连线为直径的气球。该球体具有三维运动的枢轴,即上下之纵轴、前后之横轴、左右之横轴。首先,以意念引导此“气球”在前后之横轴上向左徐徐旋转三十六圈,意念中,此球越转越大,其球面外缘上达膻中穴,下达中极穴;然后向相反方向缓缓旋转二十四圈,意念中,此球越转越小,其球面外缘缩到小于“丹田”。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尔后,此球再在左右横轴上,先向前再向后各旋三十六圈和二十四圈;接着,此球又在上下纵轴上左、右旋转同样圈数,意念中球体大小变化同前。还可以把纵轴旋转到四隅方向,进行“丹田内转”训练。在整个“丹田内转”过程中,带脉始终为起始状态,口鼻呼吸自然。做完此功,内气复归命门穴为之吸为合,带脉放松,内气按原路放回脚底。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训练内气的阴阳既济和内气充盈,逐步达到“劲由内换”的目的。

四、以心行气,贯通二跷

“跷脉之‘跷’字,有足跟跷之义。其具有疏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能,故能使下肢灵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孙国杰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针灸学》第73页)。阴跷脉起于足跟,沿内踝上行至头面;阳跷脉亦起于足跟,沿外踝上行于头面,二跷交接于面部睛明穴;阴阳二跷主肢体两侧之阴阳,阳跷主持阳气,阴跷主持阴气(同前)。

贯通二跷的训练方法是:意念由足心移至足跟,由内踝下至照海穴(又名阴跷,在内踝尖下凹陷处)吸气,内气沿大腿内侧,进人前阴部,然后沿腹部上行人胸内,入缺盆穴(锁骨上窝处)向上出人迎穴(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处)前,达于鼻两旁,终于眼角下睛明穴,此吸毕,为合。内气由意念引领由睛明穴发出为呼,沿鼻旁下行过嘴角地仓穴,下行至肩颈交界处,沿肩行身侧,绕肩肿后侧,沿身体侧线下行至髋骨尖后,继续下行至足外踝下申脉穴(足外踝下凹陷中)此呼毕,为开。过足跟底,通申脉、照海穴,进行下一循环。做此功次数自定。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通过贯通二跷,可锻炼下肢运动的灵活与矫健敏捷,增强“劲起于脚跟”的力度亦增加下盘的稳定性。

五、以心行气,抓闭命门

以心行气,抓闭命门,是李经梧先师太极内功的核心功法之一。其训练方法虽简便易行,但却是内功修为的根本性环节。其训练方法是:身体在太极式基础上,膝部慢慢向下弯曲,身体重心下降,并使腰脊呈弓形,虚领顶劲。此时两手在身体两侧,五指张开,指尖朝前,手心向下,松肩松肘,达呈半蹲状。由意念弓;领内气,自脚心涌泉穴吸气,沿足少阴经上行至会阴穴,转向臀后,过长强穴,达命门穴。两手从吸气开始,抓气上提(手臂未动),手指的收拢与内气运行同步,内气达命门穴时,两手攥成实拳,拳心朝内,同时十趾抓地。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此时,命门穴掤起,带脉亦跟随掤起。用意念把命门穴掤起之状保持住,即摒住内呼吸,口鼻之外呼吸正常进行而不影响腰间掤劲。此时,意念专注命门穴,保持若干时间(长短根据自身身体情况和内功之深浅自行掌握。但应该是越练保持的时间越要加长才好)。之后,把掤劲松开,意念引领内气按原路径放到脚底,两拳随内气下行而慢慢松开。稍停后,再进行下一次抓闭命门训练。训练时的抓闭次数可自行掌握,最好不少于五次。

这一训练的技理和目的是:以“后天之气”滋养“真元之气”,以水谷之精辅佐先天之精。使之固本培元,强腰健肾,进而充盈骨、脊、脑三髓,达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科典论》)的目的。

六、以心行气,太极循经

所谓太极循经,就是对内气进行循经训练。其训练方法是:在太极式基础上,意念放于两脚底,内观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之井穴:隐白、大敦、涌泉穴;由意念引领此三穴同时吸气,内气沿三脉各自上行。其中足少阴肾经过照海穴时,意念带动阴跷脉气动,一齐上行;足少阴经过筑宾穴时,意念带动阴维脉气动上行。此五经脉内气并行于大腿内侧,达前阴部,交于会阴穴。此时,意念带动督脉、冲脉气动,内气转向臀后,分为两股,其中一股沿冲脉别入脊柱内上行(此即为气敛入脊骨);另一股过长强穴,沿督脉上行,内气共达命门穴。此吸毕,为合,为蓄,为阴(全部走阴脉,督脉除外)。稍加停顿,内气由命门发出,上行经大椎穴,内气分别由手、足三阳经、阳跷脉、阳维脉冲达四肢末端各经脉井穴和脚跟;与此同时,内气推动脉外之卫气,气达体表,毛发攻起,四肢末端掤起(不加拙力)。在内气由命门发往四梢时,亦由命门发向神阙穴,带脉同时掤起,即为“气沉丹田”。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此呼毕,为开、为发、为阳(全部走阳脉)。内气交接于各阴经井穴。接着吸气,内气沿各阴经脉收回体内,手三阴经气聚于“上气海”(膻中穴);足三阴经脉聚于“气街”(中极穴至关元穴),尔后上、下两股内气沿任脉人神阙穴,过“下丹田”(亦为气沉丹田)达于命门,此时带脉松开,此吸毕,为合、为蓄、为阴(全部走阴脉)。内气再由命门发出进行下一循环。需要明确的是,内气合时应缓、深、细、匀,而开时应迅速达于四梢。这就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第六十二》所说“气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

这一训练之技理已含文中,其训练目的只有一个,即为太极拳带功行拳或推手积蓄内在气机。

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筑宾穴(足少阴经),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大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冲脉,起于小腹内,出会阴穴(任、督、冲脉为一源三歧之经脉,均过会阴穴)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穴与足少阴经交会,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其为十二正经之海。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金门穴(足太阳经),向上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七、以心行气,太极看手

太极看手式,又称活步川字桩。是李经梧先师内功中的重要训练内容。其训练方法是:在无极式基础上,左(或右)脚开步与肩同宽,两手自然垂于身侧,含胸拔背,百会穴向上虚虚领起。意念放至两脚底涌泉穴。由意引导内气,由涌泉穴吸气,沿足少阴经提至会阴穴,转向臀后,循冲脉人脊骨,同时循督脉提至命门穴,此为合、为吸、为蓄。与提气的同时,两手握拳,手臂缓缓抬起,躯干半面向左(或右)转,左(或右)手在前举起与眼同高,并由拳变掌,掌心斜向前,为实;另一手提至前手肘弯里侧,亦由拳变掌,其“小鱼际”朝前下方,为虚;与此同时,左(或右)脚向前上半步,全脚掌落地为虚,后脚为实。意念引导内气由命门穴发出,沿手足三阳经发至四梢各经脉井穴;此时手指、脚趾掤起,前手与后脚为实且内气呈对拉之势;后手与前脚为虚,内气助推实手、实脚;眼神由实手中指尖放出去。此为呼、为放、为开。但内气不外泄,掤在体内,外呼吸保持自然,不可憋气,内气在实手、实脚间反复涌动:实脚内气下沉,则实手亦助推出,反之即收回,眼神亦随之放与收。如此反复涌动三至五次后,再换另一侧,从头练习,惟方向相反。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太极拳内功

这一训练内容的技理与目的是:根据太极拳推手,两相对待时的要求,训练接劲和内气的虚实变化。同时也训练了内呼吸同外呼吸的两相分开。

八、以心行气,身备五弓

“一身备五弓”,是太极拳行拳和推手过程中,使内劲与身形合一,产生八面弹性劲的技术要求。即躯干为一张主弓,上、下肢各为一张与身弓联属、联动,并可各自发出弹性劲的分弓。以心行气,训练备五弓的方法是:在太极桩基础上,内气沉入两脚涌泉穴。意念引领内气由此穴吸气上行。与此同时,身体整体下降,成马裆步,两手渐握成拳,收于腰侧,拳心向上。内气过会阴穴达命门穴,为吸、为蓄。内气由命门穴上提至大椎穴,发往四梢。与内气下沉同时,双拳渐变立掌,掌心朝前,沉肩坠肘,向前推出,与眼同高;内气同时到达脚跟、脚趾(脚心虚起,五趾抓地)和指根、指端,手心含住。此时,命门穴后吐,带脉掤起,尾闾前翻。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

此为呼、为发。稍加停顿,内气慢慢收回命门穴,收气时,双手回收。但指根、指端仍保持前掤之意;脊背掤劲不丢,两脚心由虚渐实。下一循环,内气仍由命门穴发出,重复上述运行,身形动作同前,配合一致。当两腿酸软难以支撑时,可把内气放回脚底,缓慢起身,调整片刻,再继续训练此功。此功亦可做单臂、单腿,即拗对之臂、腿的训练,只是需要前手领转腰脊拉弓,而另手按于胯旁;相应之腿则相配合转踝、旋膝。还可以做两臂同时向身体两侧之拉弓训练,行气如前。

上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的训练,是单独的内功修为,既需要凝神贯注、意念集中,又不要使意念过重,要平心静气地体悟内气的运行。这个训练既可一整套全部进行,又可以把某一或某几项抽出来单独训练。当内气训练得充盈时,即可带功练拳架;当正气不足时,再练内功,然后再去带功打拳。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带功打拳时,就不要再去内视穴位和内气流向,而是用意识指挥内外合一,使意到、气到、劲到。如果带功打拳过程中仍然意在内气的流动,则必然神滞、气滞、动作也滞,而成为行拳之大忌。太极拳行气法,太极拳运气法,太极拳内功心法,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