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一、擒法述要
擒拿,分为擒与拿之为二法。若言擒法之功能,仅足以辅助拿法之不足,实不能即用擒法以制敌决胜也。在表面上观之,似其重要不及拿法,然有时拿法亦不能单独制人,必借擒法之辅佐,故擒之与拿,可相合而不可相离。唯拿法有时可以单用,而擒法则完全不能单用,为稍异耳。擒与拿必为两手互用者,如以左手擒人,则拿人者必为右手:如用右手擒人,则拿人者必为左手。此一定之手法也。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少林武术擒敌拳之擒拿术与反擒拿术。
少林古传擒拿法
擒之手法略可分为两种,即正擒、反擒是也。如敌人用拳击我迎面,以寻常拳术中之手法而言,非架即格;但我亦可以让过其拳,手由下上举而握住(按此握法,必虎口向内者)其臂。然后再用拿法制之,此为反擒。如敌人举足踢我肚腹,在寻常拳法,非挑即斫以御敌。但我亦可以举手绰(按此握法,必虎口向外者)其胫,更以拿法制之。此则为正擒。擒法并不须用多少气力,但以能接住敌人之手足,使暂时不能脱去即为已足。盖一方擒一方拿,不转瞬间而敌人已受制于我矣。擒法有时亦及于躯干部分者,但甚少见耳,可于各部擒拿法中求之。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二、拿法述要
拿法专以制敌决胜者,用时固不若擒法之简便,不论如何接握,皆无妨碍,但视其擒时之便利而定也,若拿法者,其主旨既在制人,势必择敌人易于受制之处而拿之。若拿在不紧要处,即失去擒拿之本意,而不能应手奏效矣。其拿法中最重要者,厥唯筋络、关节、穴道三事,盖非此不足以制人也。三者之中,以关节为最易,因各部关节多显于外,易于摸正也。若筋络者,则隐于皮肉之内,非有相当经验者,不易应手而得,故较关节为难寻。至若穴道,虽有定所,顾繁复异常,而其所占之部位尤极小,若非用过苦功、经验宏富者,不易寻得也。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拿法固亦有正拿、反拿,唯无论其为正为反,其用力之处,则完全在大、中、食三指,并不用掌拳之力,有时且单用大、食二指,凡虎口向外、大指在阴面以拿人者,谓之正拿;虎口向内、大指在阳面拿人,谓之反拿。有一手擒而一手拿者,有双手同时并拿者,有单用一手拿,而并不须擒法者,是则在乎审时度势而用之。用何种手法为合宜,即用何种手法,切忌固执而不化,盖无论何事,皆贵乎实用也。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三、耳根之拿法
头部可拿之处甚少,且不拿则已,拿必制命。盖头为人身之主宰,生命之中枢也。耳根有穴日天容,若被拿立刻制死。即不拿正穴道,用力过甚,亦足以取命也。故习此者,对于头部各处,多不肯轻易下手,恐防失手杀人也,戒之戒之。至其拿法,却用单拿,并不用擒法为助。如与敌人对面而立,我欲拿其左耳根,则可以用右手叉住其下腭,而以大拇指按于敌人左耳之后面凹陷中,运力拿之。如对立而欲拿其右耳根者,则用左手如法拿之。如敌人背我而立,我欲拿其右耳根者,则用右手叉住其后颈,以大拇指按于敌人右耳之后面凹陷中,运力拿之。如背立而欲拿左耳根者,即易左手依法行之可也。但无论其正立背立;拿左拿右,不被拿则已,如被拿住,轻则头目昏眩,晕倒于地,重则立即毙命,无药可救。盖以耳筋通达于脑府,相距又极近,故其效之速,较诸躯干各部为尤也。若拿在天容穴上,而气血之头,又适达是宫,即拿之甚轻,亦不可滥用,良以杀人即以自杀也。
四、太阳之拿法
左右两太阳穴。位居前额之两侧,其在头部,地位之重要,不亚于耳根,盖耳根虽通连脑部,然犹仗筋络传达其力,若太阳穴则直接于前脑,其间仅头骨之缝隙,稍有阻核耳,因此穴实居前额骨之翼缝中也,故稍用气力,即足使脑部直接受其影响,而致晕或死也。唯拿此穴较耳根为难,以前额较阔,颇不易着手,且止能在前面拿,而不能从后面拿。前面拿则敌人易于看见,而先事预防或闪避也,其法亦用单拿,而不必擒手为助。如敌人与我相对而立,我欲拿其太阳穴者,即可撑开右手之虎口,乘其不备,突出以拷其额,大拇指按住其左太阳穴,中、食二指按住其右太阳穴,两面使力拢入。如敌人之位置,适偏于我左方,用右手则多一周折,即可发左手拷其额,而以大拇指按其右太阳穴,中、食二指按其左太阳穴,用力拢入,较用右手为便捷。此等重要之处,不被拿则已,一被拿着,纵拿者用力极轻,而被拿者亦必不能自持而顿时昏晕,而失其知觉,若用力稍重,伤及内部,必立时殒命,固不必待气血流注其穴而始不可救也,切戒滥用。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五、前颈之拿法
前颈者,指颈项前面之半边而言。即颈椎骨之前部也,此处完全为软当,并无骨骼之支柱,皆系皮肉与筋络所组合而成,其内部则气管与食管在焉。亦为极重要之部分。盖人之所以恃以生者,全在乎呼吸与饮食,呼吸必恃气管,饮食则全恃食管,若气管受伤则呼吸即被阻止,食管受伤则饮食末由而进,皆足以使人促其生命者。故前颈一部,亦非常重要,在擒拿法中,亦为制命之处。然拿法亦可分数种,如拿喉结者,必死无疑,若拿前颈筋或拿靠后面耳下之处尚不至制命也,亦宜于单拿法。如敌人与我对立,而以发右手为宜者,即用右手叉其颈,虎口应在敌人喉结之上,若叉喉结,即易制死,而以大拇指按其左前颈筋,中、食二指按住其右前颈筋,用力拿之;若宜用左手,则反此而行。若敌人背我而立,必自后拿之,可依从后拿耳根之法。若此处被拿,虽不致死,但亦极易昏晕,因前颈之筋,固亦上达脑际,且纵未扼其气、食二管,势亦受到压迫,使气不能舒。若拿喉管,手法相同,但手指之部位,略有移动耳。是为杀手,不可轻用。
六、后颈之拿法
后颈部分,所赖以支柱全颈者,厥唯七颈椎骨而已。此骨之位置,在颈部后面之正中,皆系盘珠形之小圆骨接合而成,故俗名算盘珠,以其形似也。骨之上部,与后头骨相接,而下面则连络十二胸椎骨,故颈椎一骨,在上部亦占极重要之地位。其两旁则各有斜纹扁阔之颈筋,上端与耳后筋等相连络。颈椎之骨不甚坚牢,而其内侧之筋上通后脑,若伤及此,必死无疑。其拿法亦与拿前颈相似,只用单拿,又可在此分出死与晕二种。平常拿后颈者,多拿其斜纹阔筋,此种手法,唯敌人背对我而立者可用,若对立则不通用矣。如敌人背我而立,我欲拿其后颈者,视其所居之地位而定我用手之左右:如合用右手,即发右手以大、中、食三指搭住其颈椎左右之阔筋,运力拿之:合用左手,即发左手依法拿之可也。此颈在脑后陷窝之旁,若被拿住,轻则昏晕,重则伤及内部,易成疯狂、脑漏等病。此等有关生命出入之处,落手务稍轻松。若拿颈椎,其效相同,唯落手过重,往往可使颈椎脱节而致死。因肢体之骨可接,此骨则不可接,亦如截断屋柱,其屋鲜有不全部塌倒者也,慎之慎之。
七、前肩之拿法
肩井为两臂连络躯干之重要关键,扁肩胛骨与锁骨相接处之中间,有一凹陷如臼状者,即为肩井,亦称肩窝,其窝之正中,即为肩井穴,在人体各穴中亦为大穴,如气血头之流行,正达此穴,而被点被拿以致封闭,虽不足以制人死命,但亦足以戕害其肢体而成残疾也。即其空穴时,肩井全部被人拿住,亦可使被拿者之臂部受其影响,而失去原有活动之能力。拿人前肩,必须敌人对立,始可着手,亦单用拿法,并不用擒法相助,有单手拿双手拿之分。如敌人与我对立,而我欲拿其左肩者,即屈右手三指作鹰爪状,以中、食二指插入肩井之中,大指则在前肩骨下面抠入,用力将其骨扣住。此即俗称锁琵琶者是也。若欲拿其右肩,则出左手三指,如法拿之。如欲左右并拿,则二手齐发,依法拿之可也。敌人被我拿住,则其筋收缩痠麻,甚至其臂部原有之活动能力,完全失去,纵顽壮之人,亦不复能与我抵抗矣。唯此法与拿穴不同,被拿时固不能转动,若释手之后,转瞬之间,即可以恢复原状,非必施手法药石以治之始愈也。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八、后肩之拿法
扁肩胛骨,附于背部上面之两侧,实为肩部最要之主骨,而司全肩之活动者也。其形如蝶翅,较阔之部分,接近脊骨,而较狭之部分,则与锁骨相衔接而构成肩膀,即俗称之饭匙骨是也。拿后肩之法,虽方向部位之与拿前肩不同,然其所注重之处,亦完全在于肩井,固殊途而同归者也。唯迎面拿前肩,则以锁骨为辅;背立拿后肩,则以扁肩胛为助也。至其手法,亦单用拿法,而不须擒法之辅佐,亦有单手拿双手拿之分别。如敌人背我而立,我欲拿其右肩者,即将右手大、中、食三指作鹰爪状,出其不意,突然发出,以中、食二指,插入敌人之肩井,而大拇指则从肩胛骨狭端下面之骨缝中抠入,运力拿之;如欲拿敌人之左肩,则发左手,依法拿之;如欲左右并拿,则两手齐发也。敌人被拿,亦必痊麻不堪,使其臂部完全失却活动之能力,而不复能与我抵抗矣。唯此后拿较前拿为稍剧,因大拇指所按之处,适为凤尾穴,此穴属肾经,甚为重要,用力过甚,如伤其穴,亦足以影响内部,而成内伤不治之症,但可以药治,唯拿者对此,落手终以稍轻为宜。
九、外肩之拿法
所谓外肩者,即肩尖突起之处也,此一部分,为肩胛骨、锁骨上、臂骨等三骨相衔接之处,骨缝残次,筋络包被,即俗大臂骱者是也。此部实为肩臂两部之重要关键,司臂部屈伸转动之总枢也。此部如受伤,则全臂完全失去活动之能力。唯此关键,密接吻合,构造巧妙,无以复加,但机关愈巧妙,损坏愈容易,此一定不易之理也。故肩臂之关节,一受外界之震激,恒易脱臼而出。擒拿法之对于此等所在而特加注意者,即利用此弱点也。此部可用单拿,有时亦可以擒法辅之,不论敌人之背立或对立,皆可用之。如为对立,我拿其左肩,宜用右手,以大指搭其肩尖前面之骨缝中,中、食二指搭其肩尖后面骨缝中,用力拿之:如拿右肩,则用左手。无论前后,双手并拿,亦无不可。被拿之人,此部已受束缚,全臂之活动力,完全失去,不复能与我抵抗,若落手过重,且足以使其臂脱臼而出,唯拿时必拿正骨缝,始克奏效也。
十、上臂之擒拿法
自肩以下,而至肘节之上,统称上臂。此部肌肉,较肩窝等为强厚,拿之较难。大概可分上下二部而拿之,但不能单用拿法,非擒拿并用不可。如拿上臂之上部,敌人与我相对而立,我欲拿其左臂者,必先用左手抢握敌人之左腕或小臂,拢之使直,同时用右手之大、中、食三指,作鹰爪形发出,大指居其上臂之内侧,而按住其腋窝,中、食二指则据其上臂之外侧,即上骨端之下面,用力拿之;如欲拿其右臂者,则两手更易其位置可矣。此法着力之处,完全在于大拇指,中、食二指,不过拢辅之,使易于运力耳。至拿上臂之下部,手法固无大异,但以拿手移下,而拢其上臂中部之鼠蹊筋,即俗称老鼠肉者是也。此筋实为臂部之主筋,一受束缚,全臂即失活动力量,而不复能转动矣。擒拿之法,完全与上部无异。其所以不用单拿,而必以擒辅之者,盖使其臂直而易于拿住,否则其上部虽被拿,但一磕紧,大指反为所制,其中部虽被拿,但一屈肘,筋肉突起,亦足以脱去我之拿手,故非擒拿并用,不克奏效也。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十一、肘节之擒拿法
肘节乃连络大小臂,使之衔接,而司其转动也。肘实为大小臂间之重要关键,其部位在上臂下面一端与尺骨桡骨之上面一端接合之中间。肘屈之时,骨节外突,臂直之时,则其处有小陷窝,单拿或擒拿并用皆可。又合于正面之敌:如敌人臂屈之时,则宜用单拿法。如敌向我而立,我欲拿其左肘,即用右手三指作爪状,从下绰起,而拿其肘关节之两侧,大指在外,中食二指居内,皆按准骨缝,用力拿之;如欲单拿其右肘者,则两手易位而行之可也。如敌人臂直之时,则宜擒拿并用。敌人向我而立,我欲拿其左肘者,先用左手擒住其左腕或小臂,而用右手之三指作爪状拿其肘节,大指居内面肘弯之中央陷凹,而中食二指,则按于肘节正面之骨缝中,用力拿之;如欲擒拿其右肘,则两手互易位置,行之可也。拿此部宜各取其便,不可固执。被拿之人,其臂部之活动能力必全失去,万难抵抗。而拿者用力若过于猛烈,足以使其大小臂脱离。因骨骱之衔接,固不甚坚牢,极易脱落也。然唯其易脱,接合亦不为难,但循其理,施以手法,即可复原也。
十二、小臂之擒拿法
小臂,亦称前臂。自肘节之下端而至腕关节之上部,其中统称为小臂。此臂不似大臂之为一骨支柱,实有二骨并行者,即尺骨桡骨是也。此二骨之上下端,皆有关节连络之,故其头并,而中间则分开,有狭长之空隙。此空隙实为擒拿法中最易利用之处。因其间虽有筋络包被,但抵抗力极弱,一受外面之震激,筋络往往与骨失其连络而现浮肿之象。此部单拿或擒拿并用皆可。但就擒拿之情形,看何法便利,即用何法。如敌人与我相对而立,我欲单拿其左小臂,则出右手三指,大指当其小臂内侧,中食二指则当其小臂外侧,皆抠在尺桡二骨之空隙中,用力拿之;若对立而欲拿其右臂,则用左手可矣。即敌人背我而立,我亦可自后依法拿之,唯右手拿右臂,左手拿左臂耳,指之位置,完全不变。如利于擒拿并用者,则以另一手助而擒之,其法与拿大臂等之擒法完全相同。此虽拿小臂之部分,其效亦甚大,因小臂既失其抵抗能力,则大臂亦必间接受其影响,而感觉酸麻不堪,力无所用矣。拿之过重,又足使二骨分离,成为残疾,慎之慎之。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十三、手腕之拿法
手腕之位置,居于小臂骨及掌骨之中间,又称手根骨。共为八块小骨组合而成,其形甚短,皆互相连合,而不能单独运动。如一骨动,则其余诸骨亦必随之俱动。手腕为小臂与手掌中间之重要关键,乃其连络及转动之总枢也。手腕在擒拿法中亦占重要地位。然其不适宜用擒法,宜用单拿。其拿法可分侧拿、正拿:侧拿即拿腕骨与掌骨及小臂骨两侧之关节,正拿即拿腕上之脉部也。大概正拿反拿皆可。如敌人与我对立,或立我侧,我欲拿其左腕侧者,即用右手三指拈住其腕,大指在内侧,余中食二指在外侧,皆抠骨缝中,用力拿之。如拿右腕,则用左手,但有时亦可以右手拿右腕,左手拿左腕者,是在便利与否耳。拿此处,亦足以使臂部酸软无力而失其抵抗能力,此为侧拿。若正拿则右手拿左腕者,以大拇指按住其脉关,中食二指抠住其腕背;若拿右腕,则中食二指按住其脉关,大指抠其腕背。左手正拿,类是。拿住之后,稍微用力,即足以使其臂力失去。若稍加重,则使人晕倒,过重且有生命之忧。因脉为全身之主脑,生命之中枢,不容稍有损害者也。
十四、腰肋之拿法
胸腹各部,穴道星罗棋布,在点穴法中极为注意,盖彼全仗二指点刺之力以制人,固无处不可施其技也。若擒拿法中,对于胸背等处,可拿之处极少。以胸背所占之部位甚大,固不易以三指拈取之也。唯腰部肋部,有时尚可施拿之手法,然亦无所用其擒;但此等所在,皆为人身紧要之处,无一不足以制人死命者。举手杀人,为法所不许,于道德上亦大有损,故拿人终以不拿此等部分为佳。即万不得已而用之,落手亦宜从轻,以敌人已受制而不能反抗为度,切勿过分为要。此单拿之法,前后皆可用。如敌人与我对立,我即可以右手拿其左肋或左腰,拿时大指在前,中食二指在后,如用左手,则拿右肋或右腰,法亦如之。如敌人背我而立者,我可以右手拿其右肋或右腰,大指在后面,而中食二指在前。如用左手,则拿左腰,法亦如之。拿肋拿腰,手法完全无异,但上下之部位,稍有不同耳。此等手法,似觉太为狠毒,故不详述。尤望学此擒拿法者,深体斯意,出手时务宜在轻处落手,毋好显能,而滥拿有关生命之处也,戒之戒之。
十五、腿骱之擒拿法
此一部分,在大腿骨与骨盘接合之处,其骨缝即名为腿骱。此骱在全身数骨骱中,为最巨之部分,更无有大于此者,故欲拿此骱,实较拿别一骨骱为难,非指头功夫精深者,不足以奏效也。且此骱既为二巨骨所衔接,更有无数巨大之筋缠络其外,十分周密,尤以外侧一面,则较宽大。故拿腿骱,实偏重于内侧一部,而外侧一部分,则仅助其不足耳;亦可单拿或擒拿并用。如敌人与我对立,两腿伸直,我欲拿其左腿骱者,则张开虎口,叉住其大腿之上部,大指搭住其内侧骨缝,中食二指搭住其外侧骨缝,用力拿之。若欲拿其右腿骱,则用左手拿之。如敌人飞左足踢我,而我欲拿其腿骱者,势必擒拿并用矣:先用左手叼住其左胫或小腿,使不能落下,同时即发右手三指,抓住其大腿骱,依前法用力拿之;如彼飞右足以踢我,则我可用右擒左拿法制之。此等部位,拿虽较难,其功最大,如被拿住,非但一腿失其力,且足使全身受其影响,而擒拿并用之法,较单拿为易于着手。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十六、大腿之擒拿法
大腿为一极大管骨所支拄,上起于腿骱,而下迄于膝盖之上部,其中间为一整之骨,既无小骨之歧出,又无骨缝之可寻,唯腿骨之外,包被之筋肉极厚,筋之主要者为转股筋,此筋有内中外三部,除中转股筋无关于擒拿者外,其内转股筋则在大腿之内侧,斜缠于全腿,外转股筋,则斜包于大腿全部之外侧,此即俗称之编篾筋者是也。对大腿亦可单拿或擒拿并用,其中尤以内转筋为重要。如敌人立直,与我相对,我欲拿其左腿者,则用右手,张开虎口,叉住其腿,大指搭住内转股筋,中食二指搭住其外转股筋,运力拿之。如欲拿右腿,则用左手。如敌人飞足蹴我者,则势必擒拿并用矣。若敌人飞左足踢我,我即先用左手擒住其胫或小腿,而同时用右手依上述手法拿之;若敌人飞右足踢我,我则用右擒左拿法制之矣。此法单拿,因腿部之筋,深隐于内,皮肉又厚,故一时不易摸正,又无左手辅助,故着手较难。若彼举足踢我时,则全运力,各筋皆紧张突起,暴露于外,而擒拿并用,又有擒手之辅助,易于奏效也。
十七、膝盖之擒拿法
膝盖为介于大腿骨及下腿骨中间之骨片,位居于胫骨之前面,而包覆其骨端。其前面接于大腿骨及下腿骨处骨缝,唯其两侧面则骨缝较为宽大,屈膝时,更为显著。可以拿法制之。然其骨小而圆活,非指头功夫到家者,纵拿亦易滑脱,不易见效也。但此一部分在大小腿中间,实占最重要之地位,盖以其连络上下两部,而司其转动,此骨受伤,则上下失其连络,必不能运动自如矣。大概在膝屈之时,宜用单拿,而膝直时,则宜擒拿并用也。如敌人飞右足以踢我,我欲拿其膝盖者,宜先用右手擒住其胫或小腿,拽之使直,同时用左手拿其膝之侧面,大指据其内侧,而中食二指则据其外侧,就其骨缝中抠入,用力拿之。如敌人举左足以踢我,我即用左手擒住,而用右手拿之可也。如敌人直立者,则用单手拿法,其法与单拿大腿骱相同,可以参看,不必多赘。此部如被拿住,则上下腿之固有能力完全失去,不复能与人争持矣。
十八、膝弯之擒拿法
膝部紧要之处,除盖骨外厥唯腿弯,因其处正居于大小腿骨接合处之背面,亦有较大之骨缝,且小腿骨上端为腓骨胫骨并头衔接之处,其骨缝实不啻腓骨与大腿骨之交,而伸筋居其要隘,虽无所掩盖,其所司之事,固不亚于膝盖之重要也。拿腿弯之手法有二,主力各自不同。一则拿膝弯之中央,即腓骨与大腿骨接合之骨缝中;一则拿其膝弯两外侧之伸筋。如敌人飞起右足以踢我,而我欲拿其膝弯之中央者,宜先用右手擒住其胫或小腿,同时用左手三指,从侧拦入拿之,大指居上,按住其膝盖骨,中食二指在下,抠在骨缝之中间,用力拿之。如欲拿其伸筋,则左手自下抄起,大指居外侧,中食二指居内侧,用力拿之,此筋在膝盖后面之两侧。如敌人飞左足踢我,则我用左手擒住,用右手依上述之法拿之。如其人直立,而欲拿其膝弯或屈筋者,宜自侧面取入,其手法与以上各节单拿法相同,可以互相参看。膝弯被拿,其关节必失去转动之力量;伸筋被拿,则可使其腿直而不屈,不能抵抗。此两处较膝盖为易拿。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十九、小腿之擒拿法
小腿部分,其肌肉固不及大腿之厚实,然较诸别一部则已超过数倍。故其筋络,亦深隐于内,表面不易看见,主筋居于后面之中央,与腓骨相并行,此部自膝盖下面起而迄于踝骨之上端,为胫骨与腓骨合组之支柱。胫腓二骨之上下两端,皆并头衔接,中部则离开而成狭长之空隙,与小臂部分,约略相似。擒拿时亦分拿筋、拿骨两种手法:抠其后面主筋,而使腿部失其力量者,是谓拿筋;抠其胫骨腓骨中间之空隙,使腿失其抵抗者,是谓拿骨。如敌人飞起右足以踢我,我欲拿其筋,宜先用右手擒住其胫,同时发左手,以大指按住胫骨上面之中部,中食二指抠其主筋,即俗称黄鱼肚皮之处,用力拿之。如欲拿骨,则左手从下抄起,搭住其两骨之空隙,大指居外侧,中食二指居内侧,用力拿之。如敌人飞起者为左足,则我用左手擒右手拿可矣。但敌人直立,而我欲拿其此部者,可用单手拿之,手法完全不变,唯撤去擒手不用耳。此等部分,不论其所拿者是筋是骨,一被拿住,则腿部即不能活动,更遑论乎抵抗,其受制于我也必矣。
二十、踝骨之擒拿法
踝骨之位置,在胫骨与跖骨之间,上接于胫下连于跖者也。其骨为数小骨所组成,左右两侧则突出各圆锤,其居于内侧者,称为内踝骨,居于外侧者则为外踝骨。在两踝后部之下方,各有小凹陷,其中即骨缝之接合处,实为踝部紧要之处;而前部之下方,即胫骨跖骨相接之处,有一极粗之筋连互其间,而满被于两骨接合空隙之中间者,其所占地位,尤为重要。凡拿此部位,皆用单拿,且皆在于敌人举足踢我之时,盖以其居于全身最下之部位,若非踢起趁势拿之,势必俯身拿取,殊不便利。欲强为之,即足以受制于人。其手法亦分拿筋、拿骨二种。如敌人飞起左足踢我,则我宜稍避其锋,同时将右手从下抄起,抓其凹陷间之骨缝,大指居内侧,中食二指居外侧,用力拿之,此即拿骨。若欲拿筋,则让过彼左足以后,即将右手三指从侧面拦入,抓其胫之前后两面,大指居上拿住主筋,中食二指在后为之辅,用力拿之。如敌人踢我者为右足,则我用左手,依法拿之。此处部分虽极小,若被拿住,亦可以使全腿失其抵抗能力也。
二十一、足心之擒拿法
足心在足底之正中央,即涌泉穴是也。此穴在人身各穴中,亦为死穴之一,盖气血之所聚,百脉之中枢也。唯以其在足底,终日贴地,且有鞋底为之护,无从点拿,即点拿亦不易奏效也。然不被拿则已,若被拿住,穴道封闭之后,轻则限期取命,重则立时身死,非药石手法所能救治,实杀手之一也。依点穴法中之气血流注求之,每当亥正时分,则气血之头即注于涌泉穴。亥时末刻气血出宫而行入别穴,此穴始空。若在空穴时点拿,即不足制人之死命,然以筋络所聚之故,亦可以使人酸麻无力,重则残及肢体。其拿法亦为单拿,且不限手之左右,但穿鞋者,因底之阻隔,必须功力能透内部,始克有效,手指之功夫须十分精纯也。如敌人飞足踢我,我即任举一手从横拦入,以拿其足心,大指按住涌泉穴,中食二指则紧扣其足背,用力拿之,如力能透入者,被拿之人必觉筋酸骨软,纵不受伤,其抵抗能力亦会完全失去,但在亥正时候,切忌施用此种手法,否则气血注于是宫,被伤必死,非仁义之道也。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
二十二、足背之擒拿法
足背上之穴道,亦不止一二,其中以太冲一穴为主脑,其重要固不亚于足心之涌泉穴也。此穴之位置,居于大趾之后面,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中间,骨缝本极宽阔,其前端接近趾骨之处为尤甚,而太冲一穴,即在此骨缝宽阔之前端,但此穴在足部虽占重要地位,却非死穴而为晕穴。在其空穴时,固不必论,即气血之头,循行恰经是穴,忽被人点拿闭住,亦仅可使晕,最多肢体上略受损害,决不至危及生命也。此穴之手法,亦用单拿,与拿涌泉穴大同小异,唯足背上之障碍较足底为少,故拿取亦较为容易,唯必在举足踢我时用之。如敌人举左足踢我,我欲拿其太冲穴而制之者,宜先避过其锋,然后用左手向彼左足内侧拦入,以三指搭住其足,大指在足底,中食二指则按于背面之太冲穴上,用力拿之;如敌人用右足踢我者,则我即用右手,依上述之法拿之。拿时若气血正注是宫,可以使彼立刻晕厥;若拿时为空穴,亦可以使足之全部失去活动之力量。
以上所述各法,皆用轻巧手法以制人者,但死穴戒滥拿。少林武术,少林擒拿,擒拿术,擒敌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