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

形意拳入门


  《九要论》是一篇武学经典,它不仅从理论的高度上概括了武术的总则,而且系统全面、文字优美,不仅可以指导普遍的武术修炼,更能获得艺术的享受。《九要论》九篇有内部完美的数理结构,内容包括:一贯,二气,三节,四梢,五行,六合,七进,八身,九步。形意拳九要论,形意拳入门及自学,形意拳精要。形意拳入门及自学之形意拳九要论。

形意拳五行拳

  简介

  而每一部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自独立却又互相包含,在每部分中都包含着作者圆融的武学思想。通篇看似分为九章,而气势一贯,始终在表达着一个思想——返本归一(合为一气)。如何透过纷杂万象,抛开千姿百态的外形动作,来把握住武术运动的核心,使万殊归于一本(返本归元),作者无不从原理上着眼,从普遍法则上给出答案。
  《九要论》的理论来自哪里,又是创作在什么时候呢?从其武学思想和所用术语来看,无疑是来自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体系,从与《九要论》合抄在一起的《心意要诀》和《交手法》这两部分来看,更是与心意六合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出自《心意六合拳谱》,字句皆相同。那么,《九要论》与《心意六合拳谱》孰早孰晚,谁是谁的发展演变呢?心意拳谱的《六合十大要》已经系统整理了心意拳的内容,其十则为:一曰三节,二曰四梢,三曰五行,四曰身法,五曰步法,六曰手法、足法,七曰上法、进法,八曰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九曰三性调养法,十曰内劲法。《六合十大要》的体系不仅有理论的,也有技术的,每一篇都能够指导修习,互相之间没有联系,是各自独立的,这与《九要论》有本质的差别。《九要论》中解说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时,无不是似有所指,可见,在《九要论》之前已有相关三节、四梢、五行、六合等内容出现,所以《九要论》一定是在《六合十大要》之后出现的。《九要论》在行文时或有所否定,或有所强调,否定意在防止流弊,强调意在深入重点,皆有所指,否则,《九要论》的很多论述就成了无矢之的。然而,因为有人托名岳飞所做,所以更有人认为《九要论》早成于《六合十大要》。其实说为岳飞所做并无任何证据可佐证,再者《九要论》的八股文格式也是明显的明清特征,而非宋朝的文风。

  “一要论”论一贯,也就是武术所追求的“整劲”,《九要论》中描述为:“从上至足底,内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百骸,相联而为一贯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如何达到整劲呢?文中说:“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心意拳是通过基础“六艺”的练习达到一贯状态,六艺为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雷声,六艺合一称为“六合”,在百目之内,初步修证到“体整如铸”的境地。
  “二要论”论呼吸,呼吸即阴阳也,“浑而言之统为气,分而言之为阴阳”。阴阳相依相成,互相转化,熟解阴阳之理,拳术莫非太极。心意六合拳谱曰:“吸在海底呼在天,呼吸二字紧相连,有人解开呼吸意,打遍天下是真拳。”一吸阴气入于阳,一呼阳气入于阴,眼一翻阴气落玉枕,鼻一抽阳气落额角,这种阴阳变化即正是心意拳里所说的鹰、熊二意。呼吸是联系人体内外的门户,所以至关重要,但是虽然分为二气,练习时意、气、力相合,浑然如一,也不能在此处胶着。

  “三要论”至“六要论”,论述了三节、四梢、五行、六合,和《六合十大要》有联系又有区别。十大要中分明了三节,提出了“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的原则。而《九要论》更强调道:“上至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既继承了前人说法,而又有补充完善,使后学者不落入窠臼。然为初学者告,三节犹须分明才‘能指导练习,原因在于“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自家吃跌。”三节之论不可忽视,然而起、随、追三字形成一体,三节犹是一节,又何须再区分也。四梢之说十大要中已经明确,但在《九要论》中则又深入一步,从原理上分析了四梢的地位,使我们对《六合十大要》中的理论加以理解。“四梢足而气自足”,四梢齐的根本目的仍在于完整一气。十大要中的五行只说到“内对人五脏,外应人五官”,而在《九要论》中则洋洋洒洒把人体内外部位器官的五行归属逐项罗列,可谓是对《六合十大要》之“五行说”的进一步深入,把人体五行学说发挥到了极致。“心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更是对人体各部属性做了详尽的概括。五行是中医学的基础,科学性毋庸置疑,而有真实体验者却很稀少,唯有内功有成者才可以体证,作者对其重要性再三致意,引导当局者自为体认,可谓用心良苦。然而作者也说明了“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不必要执着于某一经络某一局部。至于六合,《九要论》与十大要所述相同,并且又深入了一步,说到“岂但六合而已哉”,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六合”不过是一个方便的说法罢了。我曾有一首偈子作总结日:执著六合,无有是处,没有六合,更无是处。

  初学时三节要分别习练,三节不明则无法去练,所以十大要中说:“此三节之则贵乎明也。”练到一定的程度,则又不能执着于三节,三节犹须总为一节、合为一气,方才是作者本意。心意拳谚语云:“把把不离鹰捉,势势不离虎扑,步步不离鸡腿。”“把把不离鹰捉”说得是上肢三节劲力的贯串,腕、肘两处关节打开,则肩部力量贯穿至手指;“步步不离鸡腿”说得是下肢三节劲力的贯串,敛臀提肛剪子股,合裆掩膝鸡形步,则下肢力量抱住,下盘自然稳固,力量由脚下传至躯干;“势势不离虎扑”说得是中节三节劲力的贯串,虎抱头一领,尾间骨一卷,则脊椎拱起,如弓之张满,蓄势待放,周身劲整,如虎扑人。三句口诀炼成一块,上中下三节合成一体,此时方能体会“一贯”的意味。四梢不是说肢体之梢,而是言气之梢。四梢足则气自足,四梢齐则内劲出。五指揸开,求其甲欲透骨;舌顶上腭,求其肉梢充足;咬牙切齿,则骨梢惊起;怒发冲冠,则血梢饱满。在内五行合五脏,全是一气之内运;在外有鸡腿、龙身、熊膀、鹰捉、虎抱头外五形,五形合一处,则五体锻成一体,三节总为一节。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静中有合,动中更要相合,能在运动中做到相合,这才是武术中所追求的“六合”。静止能合,动之则散,还仅仅是纸做的老虎,不堪一击。三节合一,则体整如铸;四梢饱满,陡然警起,则毛发如戟;待五行有了切实体验,则经络敏感身如铅灌;皮肤筋肉张弛有度,周身内外无不相合,则肌肉如一。这正是王芗斋先生的“四如”之喻。

  “七要论”论七进,何为七进?头、膊、腰、步,合左右共为七进。腿、臂左右易分,腰似乎难分左右,太极拳中将腰分为左肾、右肾,则容易区分了。头是唯一的不分左右。《九要论》强调的是“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这便是心意拳身法的虎抱头之秘——进身必要先进头。头为先导,头领身进,以身带步,以身催手,这也是内家。

  拳发力之秘。《九要论》中又说:“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而俱无抽扯之形。”归根结底,进法还是一个“一贯”状态,上下合为一气的状态。

  “八要论”论身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八种,在十大要中也叙述了此八种身法。一切变化,都在身法,武谚云:“手法打庄稼,身法打行家”,所以此八法至关重要,即《九要论》中说:“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起为横,落为顺,这是心意拳练习之初所必须掌握的,身法、手法都要做到起横落顺、起钻落翻,而步法与之相反,要做到起顺落横、起翻落钻。退步高,进步低,高则扬其身,为起为展,低则秀如蛋,为束为落。进如纵虎,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收如伏猫,领其气而回转伏势。王芗斋先生正是依“纵、横、高、低”之法创编了“健舞四形”,其挥浪、游龙、白鹤、惊蛇所表现的就是八法之“高则扬其身,低则抑其形,横则裹其力,纵则放其势”。反侧者则是照顾四门,所谓“一扭四门清”是也,反身顾后,后即是前,侧身顾左右,左有亦不为左右矣。心意拳以单把为主,平时在单把的练习中,不仅要有前进后退、回身调头,还要走三角、四门、八方、圆形、s形,总之随心所欲不拘一格,则八法尽在其中了。

  “九要论”论步法,“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前文已经说到身法的重要,而身法的发挥,则又全靠步法的承载,所以步法实乃为第一重要,“九”是至尊之位,作者把步法一节安排在此想必有其深意在焉。然而步法的妙处又在于纯熟自然,《六合十大要》中说:“习之纯熟,用之以无心,方尽其妙也。”《九要论》中描述:“不期然而然,莫之驱而至。”十大要中讲了五种步法:寸、垫、过、快、践。而在《九要论》中虽一再说明步法的重要,却没有讲解技术练法。参照《六合十大要》町以练习,适合于初学者的口味,而《九要论》则已经跳出了技术的框缚,完全抽象为理论了,这也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先后次第。心意拳讲究“步步不离鸡腿”,初练时踩鸡腿一步只是一步,也可以按照寸、垫、过、快、践五法练习,熟练后则接二连三,前后贯穿,起前脚带后脚,催后脚过前脚,前后无一定之定位,拳谱曰“虽然两腿有前后,不如两腿并一腿”,步法也是浑然而动,也即是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至此一任天然方为如法。

  另外,在《六合十大要》中还讲到手法、足法、上法、进法、顾法、开法、截法、追法等等,是很具体的讲解技术和应用,可以分别指导练习,更出现了很多的动作名,如:出手、起手、领手、截手、鹞子穿林、燕子抄水、丹凤朝阳、横拳、冲天炮、掘地炮、梢捶、斩拳、括边炮、括身炮等等,而在《九要论》中则没有出现任何的具体动作,无不是从内劲的角度来解读。心意六合拳最早提出了“内劲”的概念,从创拳之初就是从危机本能人手,“虽黑夜之间,有触必应”,非若他人之钩连拥架也。内劲寓于无形之中,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亦无法解释其所以然,惟有达到此境地者可以做到。《九要论》在字里行间无不是在内劲的高度描述,由五脏而至五官,乃至四体百骸,总为一元,合为一气,相联而为一贯,则四梢无不齐,内劲无不出矣。

  由动作描述进而到劲力,这是习武者从初学到入门的过程。马雷石先生向来主张学生记笔记,而每个学生的笔记从始到末无不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开始所记都是手脚动作,位置高低,如何进身,如何换步,点点滴滴都是细枝末节,练出劲以后则一切从内劲的角度,寥寥数语,直中肯綮。笔记之始,可以参照习练,而后面部分无法指导人如何练,只有练出内劲的人可以看明白。这中间的变化,正和《六合十大要》与《九要论》相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针对不同层次练功者的需要。正因为《九要论》没有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而是对原理和规律的描述,无法直接指导初学者习练,初人手者看到《九要论》的美,也直如镜花水月,而《六合十大要》不同,它就是为初学者所作,分门别类,记载了具体的技术,可以直接参照练习。十大要中专有一节《内劲法》说内劲及其原理,若要达到内劲则必须勤学苦练,按照十大要前面所述之练法练习,“以上九法合而为一”则功成可待。此时将来《儿要论》开卷再览,又是一番别样风光,字字珠玑恰如在心内流淌,此中清滋味,惟愿诸君亲自品尝。

  一.要论

  从来散之必有其统也,分之必有其合也,以故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其源。盖一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

  且拳事之论亦甚繁矣,而要之千变万化,无往非势,即无往非气,势虽不类,而气归于一。夫所谓一者,从首项至足底,内而有脏腑筋骨,外而有肌肉皮肤、五官、四肢百骸,相联为一贯之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欤?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泰山;当时而动,如雷如崩,出乎尔而疾如闪电。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并无抽扯游移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而莫之能御之也。若火之内攻,发之而不及掩耳。不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然,莫之致而至。是岂无所至而云乎?盖气以日积而有益,功以久练而方成。观圣门一贯之传,必俟多闻强识之后,豁然之境,不废格物致知之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尽,不可躐等,不可急遽,按部就班,循次而进,夫而后官骸肢节自有通贯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体百骸,终归于一气而已。

  二.要论

  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为阴,呼则为阳。主乎静者为阴,主乎动者为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下行为阴,阴气上行即为阳,此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浊者为阴,而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浑而言之统为一气,分而言之为阴阳。气不能没有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此即对待循环不易之理也。然而气分为二,实在于一。有志于斯途者,慎勿以是为拘拘焉。

  三要论

  夫气本诸身,而身之节无定处。三节者,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身方之: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上节言之:天庭为上节,鼻为中节,下颌为下节。
  以中节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下节方之: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节。
  以手方之:指为梢节,掌为中节,掌根为根节。
  观于是,而足不必论矣。然而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要之,若无三节之分,即无著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是空;下节不明,动辄跌倾。由此观之,三节之论,岂可忽乎哉!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领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然此,犹是节节分而言之者也。若合而方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体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要论

  试于论身论气之外,而进论乎梢者焉。夫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论。拳以内中而发于外,气由身而达梢,故气之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形诸梢则实而仍虎。梢亦可不讲,然若论手足之指为梢,此特身之梢耳,而犹未及乎气之梢也。四梢为何?

  发,其一也。未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乎四体,似不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必本诸发以论气,要不可离乎血而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阋樱?

  其他,舌为肉梢,而肉为气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后肉梢足矣!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未近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亦未近乎筋之梢,而欲足乎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者乎!
  五要论

  今夫捶以方势,势以气言。人得五脏以形成,即由五形而生气,五脏实为生性之源、生气之本,五脏名为心、肝、脾、肺、肾是也。心为火,而有炎上之象;肝为木,而有曲直之形;脾为土,而有敦厚之势;肺为金,而有从革之能;肾为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意,而必准于气者,以其各有所配合焉。此所以论拳事者,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内也。胸膈为肺经之位也,而为诸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静。两乳之中为心,而肺包护之,盖心居肺之下、胃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合焉。而两胁之间,左为肝,右为脾。背脊十四骨节皆为肾,此固系五脏之位,然五肘之系皆系于背脊。脊通肾肘而生髓,脊又通全身之髓,故为肾所主,至于腰之两侧,则肾居之本位,故肾为先天下第一,尤为诸脏之根源(实中气之主也)。故肾水足而金木水火土咸有生机,此乃五脏之位所使之然也。且五脏之存于内者,各有其定位,而具于身者,亦自有所专属。

  领、顶、脑、骨、背皆肾是也。两耳亦属肾,两唇两腮皆脾也,两发则为肺。

  天庭为六阳之首,而萃五脏之精华,实为头面之主脑,不啻一身之座督也。印堂者,阳明胃气之冲,天庭性起,机由此达,生发之气,由肾而达于六阳,实为天庭之枢机也。

  两目皆为肝,而究之,上包为脾,下包为胃,大角为心经,小角为小肠,白则为肺,黑则为肝,瞳则为肾,实为五脏之精华所聚,而不得专为之肝也。

  鼻孔为肺,两颐为肾,耳门之前为胆经,身后高骨亦肾也。鼻为中央之土,万物资生气源,实中气为主也。

  人中为血气之会,上冲印堂,达于天庭,亦为至要之所。两唇之下为承浆,承浆之下为地阁,上与天庭相应,亦肾经位也。

  领、顶、颈、项者,五脏之道途,气血之总会,前为食气出入之道,后为肾气升降之途,肝气由之而左旋,脾气由之而右旋,其系更重,而为周身之要领。

形意拳五行拳

  两乳为肝,两肩窝为肺,两肘为肾,四肢为脾,两肩背膊皆为脾,而十指则为心肝脾肺肾是也。膝与胫皆肾也,两脚根为肾之要,涌泉为肾穴。

  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凸者为心,窝者为肺,骨之露处皆为肾,筋之联处皆为肝,肉之厚处皆为脾。象其意:心如猛虎肝如箭,脾气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其为用也,用其经。

  举凡身之所属于某经者,终不能无意焉,是在当局者自为体认,而非笔墨所能为者也。

  至于生克制化,虽别有论,而究其要领自有统会,五行百体,总为一元;三心四体,合为一气,奚必昭昭于某一经,而支支节节言而为之哉!

  六要论

  五脏既明,再论六合。夫所谓“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是为“内三合”;又有“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顺序之“内三合”说。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为“外三合”;又有“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 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足合”的上肢、下肢的顺序之“外三合”。上述皆为“六合”说。

  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顺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之与左亦然。

  以及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眼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孰非内合?岂但六合而已哉!凭此特分而言之也!总之,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七要论

  头为诸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惟首是瞻,故身动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矣。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故步尤贵于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其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欤?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而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俱无抽扯游移之形。六进之道,如此而已。

  八要论

  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裹其开拓而莫阻。
  高,则扣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捉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当伏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使左右无敢当我。
  而要非拘拘焉为之也。必先察人之强弱,运吾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不可执格而论。时可宜进,故不可退而馁其气;时而宜退,即当以退而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而实以蕴其进。若反身顾后,顾其后而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亦不觉其为左右矣。总之,机关在眼,变通在心,而握其要者,刚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令而能行矣;身而却,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九要论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动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亦在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荡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所谓机关而不至于窘迫者何?莫非步为之司命欤?而要非勉强以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逼,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者”,其斯之谓欤?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若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则前后亦自然无定位矣。

  总之,拳以论势,而握其要者,步也。活与不活亦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刚柔十要论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
  然而柔即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显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摺、空、掤、撸、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