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

形意拳实战教学


  力,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两个形意拳师放对时,必须在二人接手后,相互间才能产生力的作用。如果把人作为一个没有知觉的刚体看待,当他受到一个单一的、不变的外力作用时,其最终状态.由外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作用时间、距离等许多因素来决定。外力的大小和方向,决定受力者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外力的作用点决定受力者是否产生转动,以及转动的角加速度的大小和转向;外力作用的时间和距离决定受力者最终所获得的速度和动能的大小。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就决定被击者是以什么状态跌出去的。如果被击者所受的不是一个力而是多个力.则我们可以使用牛顿的“力的独立作用定律”将这多个力合成个“合力”和一个“合力偶”,合力和合力偶的大小、方向……等因素.就决定了被击者跌出去的状态。如此人所受的外力是多个变力.即力的大小、方向、着力点等都随时间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那么被击者受力后所产生的移动加速度和转动加速度,也必然是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着的、其最后以什么状态跌出去,将由合外力和合外力矩的作用在最后消头时的那一瞬间的状态而定。形意拳实战教学,形意拳基本功,形意拳内功,形意拳,形意拳实战教学基本功之力和劲的内功原理

形意拳五行拳

  以上的分析,是把人作为一个没有知觉的刚体看待.是最简单的情况事实上,人不是刚体.也不是没有知觉的.人会通过在思想支配下的肌肉运动来传递外力,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会通过思想支配下的肌肉活动来进行抵抗于是,问题就复杂得多了人体的一切运动和一切形式的发力,都是肌肉收缩的结果。有些动作.不是一个或一组肌肉的收缩听能完成的,必须由多个或多组肌肉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厂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在完成一个动作中,功能相同的肌群叫“合作肌”功能相反的,即产生相反运动的肌肉.叫做“对抗肌”。合作肌的收缩应该与对抗肌的放松密切配合,动作才能圆满完成。肌肉收缩的结果.并不是总能引起骨骼的运动,有时只是使骨骼更牢固地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在武术术语中叫做“定”或“拒力”),以保持固定的姿势;人的发力过程是个复杂的过程:首先是大脑皮层高度兴奋,由运动神经指挥肌肉快速收缩;同时,交感神经也强烈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加速分泌,以加强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使血液中保持充足的氧气和产生能量物质,以帮助肌肉收缩做功;同时,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又转过来刺激了大脑皮层,使它的兴奋程度提高,更有利于肌肉收缩.,这个过程可以用方块图表示如下。

  二人较勇时,攻防形势的急剧变化,形成了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而使之进人高度兴奋状态,两人都在各自思想意志的支配下,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作用,而发出随斗争形势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着的力。这种力就叫做“劲儿”。

  通过长期内功锻炼的武术家,在内气鼓荡、飞腾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和各种内分泌的功能特别强,神经系统的感觉和反应特别灵敏,肌群的伸张、收缩高度自如,甚至有一部分原来是不随意肌,也发展变成了随意肌,因而与对方刚接触,则可通过感觉察知对方发力的大小、方向、着力点和将要变化的趋向,并能非常及时地做出适合当时形势的反应来。这就是“意动、气动,形随气腾”。由于其变化灵敏迅速,所以有曲有直,有刚有柔;缠绕往来,纵横寰研;既有定向,又无定向,变化无穷,令人难以捉摸。由于其迅速自如,故可以掌握有利时机,使全身肌群于同一时刻向同一方向发力,而且此时机是对方最不稳定的时机,发力方向和着力点则打在最易使对方丧失平衡的位置,一发而威力惊人,这就是“内劲儿”,此劲儿说来易懂,然而非有深厚的内功基础、且在名师指点下进行长期锻炼各,不可得也。

  形意拳精髓之所在是“精、气、神”。拳经云:“气充则神旺.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步捷。动作不疲,颜面常春,此内劲之真谛,亦内家拳之精髓”。其基础仍是“气”也形意拳名家郝家俊先生说:

  意之所发谓之气。气之所使,任手足意,相关相生、心意为主宰,以气行使之、气之表现谓之劲儿,劲儿借四肢以发挥之。

  所以形意拳内劲之由来,即拳经所云之“内三合”也。马礼堂先生说:

  内劲儿之生,全在内外相合。有诸内,必形诸外内要静,要固精神,才能保证真气之通畅调达,周流不息.外要松,必先松而后才能紧。遇敌发劲不能使拙力,要先放松,再动,才能表现出内三合之大用。要充分利用脊柱的弹性作用,才能做列力由脊发,断而复连,循环不断地发出一系列随形势的需要而变化着的力螺旋。这些力螺旋是非常镇密的,莫见于隐,莫显乎微。一触即变.微妙之极。

  形意拳的内劲,在《内功经》上,用通、透、穿、贴、松、悍、合、坚八个字来说明(参见《内功经注解》)。能做到这八个字时,发劲便能有刚有柔,刚柔互济,往来缠绕,绵绵不断.松紧蓄发,吞叶自如,周身一家,横竖互变。这就是形意拳内劲的全貌。

形意拳五行拳

  形意拳前辈单刀李存义老先生,讲形意拳内劲儿时,提出内劲儿有明刚、暗刚;明柔、暗柔之别。所谓明刚,是指浑身神气功作皆形之于外,手如刚钩。接手时。其力直透人对方骨里,使人难以抗衡.所谓暗刚,是指起落钻翻动作甚为自然,出手亦觉柔和,一但气沉力发.能使对方如触电一般,心中发颤。明柔者,看起来动作柔软无力,但神气毫不散乱,内外如一,动作十分轻灵,无论打上去或撞上去,均感到似有似无。令人无处着力,暗柔者,神气威严,动作沉稳.侈动时如重物回荡,旋转如钢球磨研,身上似乎硬,打上去却又动转灵活。无处着力。与之接手后,感到其胳膊如外包橡皮的钢丝.将人捆住。百般不得劲;等他随便一晃荡。便可将人跌出去二人较勇,两劲儿斗争,其劲路的变化还可以分得更细致些:按照用法之不同,一般地可分成十二个劲:

  1,永力

  方向不变,坚持不已,照直而进。

  2.综力

  锋棱涵于内,光芒露于外,内中充实,将发而未发。

  3.速力

  往来飞驰,如弹弹而弹之颤动。

  4.锐力

  直前而钻进,如螺丝钉然:

  5.摄力

  粘住不放,与对方之力相连,压将进去。

  6.激力

  如水鼓浪,汹涌而至。是长劲。

  7.超力

  倏然而至,一瞬即过,如钢条弹出。是划劲。

  8.扑力

  以自身重量及速度扑之,如虎扑食。

  9.裹力

  拳乎[包裹不露,走出上下左右相合之劲。

  10.束力

  将自身合成一条细杆,如鹤子束身而进,无隙不入。

  11.踩力

  足踏之力,气沉践重,如踏毒物。

  12.决力

  当机立断,勇往直前,金锋直陷,宁折不屈。

  这十二个劲是混在一起的,每一出手,十二个劲俱在其中,混混沌沌,刚柔不分。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需要哪个劲,就出哪个劲儿。

  发劲的要领是,抖擞如鸡之抖翎,扑按如虎之攫食,蹿身如伏龙升天,纵力如弹丸出膛。非有内功基础者,不能得内劲之妙;非得内劲之妙者,亦不能得此发力八字之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