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心意把搓丹田功:就是用手的轨迹运动诱导身体的轨迹运动,待身体能高度自律运动后,再让身体的运动促进和加强手的运动。心意拳传统的搓丹田的方法并不为错,但是相比之下,轨迹拳学的以手作样板的诱导法,操作起来更方便,训练效果也更显著。
所谓的搓把,
事实上就是增加了阻力干扰的手法的发力。由于轨迹拳学有轨迹运动、不空状态和发力的模式的基础,进行搓把练习是一点即通,根本不需要把它讲的神乎其神。
为了使朋友对古老神秘的搓丹田和搓把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下边我把这两种功法的具体练法作以通俗的解释和说明。
古传心意拳的丹田功分为三步功法。
第一步功法叫贯丹田,即通过“气贯丹田”让丹田部位充实起来。贯丹田也叫抱丹田定丹田……
第二步功法叫摇丹田,即通过功法诱导使丹田部位自律地动起来,“变成一个旋转的太极球”。摇丹田也叫搓丹田磨丹田转丹田运丹田……
第三步功法叫抖丹田,即用丹田部位急剧发力,向外弹射,这就平常说的“丹田力。”抖丹田也叫射丹田炸丹田……
贯丹田通常用桩功来修证。心意拳用六合式,形意拳用三体式,太极拳用抱球式,八卦掌用夹(骑)马桩,少林拳用马步桩……功架各具特色不必强求统一,因为不论什么桩架,只要经过静力训练,争力训练和扭力训练,均可证得不空状态,诸如“虎背熊腰”、“鹤形龟背”、“宽胸实腹”、“丹田饱满”、“内气充盈”等等境界均可证得。关于桩功通用的三步功法,详见轨迹拳学平易功,朋友们可以自行参阅借鉴。
摇丹田的第一步是搓丹田,具体方法是先把双手相互摩擦至手掌发热,然后把手掌按在小腹上划于立斜三种园,划的时候有意地让腹肌的凹凸点跟着手掌移动,直到腹肌可以自如地作轨迹运动。摇丹田有三种姿势,即躺着摇、坐着摇、站着摇,可以依次练习。一种摇熟练了,再摇下一种,否则膝胯会“协助”腹肌运动,降低摇丹田的质量。
轨迹拳学的身法轨迹运动,即是摇丹田的功法。轨迹拳学采用样板诱导法,从胸部摇起,节节下推,渐至腹部,学起来比较容易一些。
抖丹田的练习必须有前两步丹田功的基础,否则练习就可能徒劳无功。
抖丹田就是用腹肌发力,发力的尖端是腹肌的凹凸点,发力的模式和手法发力并没有二样,同样是 180 度的三个园的回环。关于发力的模式和原理,请参阅轨迹拳学。一些对发力的基本模式缺乏了解和体认的朋友,在抖丹田时往往是一味的剧烈地收腹鼓腹,这种直线推拉式的抖动,和I80 度轨迹切线旋转抛射式的抖放,事实上有很大的差别。抛射式发力不但省力,可以轻松地发出很大力量,而且对身体基本上没有什么伤害,推拉式鼓荡不用大力就发不出大力,对身体震动也太大,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抖丹田的练习,传统练法是按卧式、坐式和站式的次序进行的。
轨迹拳学的身法发力即根节发力就是抖丹田的练习。有兴趣的朋友不防观摩一下轨迹拳学的身法发力诱导训练和贴身拳法发力试验,看看是不是比其他方法更简单有效一些。
搓把练习
就是双手交叉出入,来去之间交错之时双手相互用力摩擦,互为抗阻,明白地说,这就是单把的不传之秘。这种功法的最大功效,是用梢节的相互抗阻,诱导身体的力自然而然地向梢节传导,使拳有绝劲、断劲和后劲,克服人体潜意识中的“遇阻思变”的情结,而代之以“一发无余”的习性。搓把功夫有成,则不会再有“有力打不出力”的现象。
搓把的模式,不外乎手心搓手心;手背搓手背、手心搓手背、手背搓手心。其代表动作,请参考轨迹拳学的托云、撕云、穿云和棚云。至于是纵步还是横步,是立姿还是坐姿,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搓把的技术核心是“保持不空状态、依照发力模式、双手来回猛搓”,如此而已!
搓把时双手摩擦的幅度,大致在五六寸之间。如果摩擦距离太长,则横力影响纵力;如果摩擦距离太短,则削弱破力而出的效果。
丹田功和搓把功法简单,功效惊人,所以心意拳历代奉为至宝,绝不轻易示人。正因为这种原因,这两种功法掌握全部的人为数很少,大多数人所学所练仅只是其中的一部或局部,所以近年来关于丹田功和搓把的说法千差万别,也就不足为怪。今天我把我所知道的一古脑儿地倒给了大家,盼望能使大家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