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

易筋经怎么练之衣钵易筋经养生术


健身气功•易筋经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

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虽然动作简单,但内涵丰富,不单是一种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的健身养生方法,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的过程,就是体悟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动作,有动有静,有上有下,有前有后,有左有右,有刚有柔,有张有弛,有沉有轻,而且刚与柔不断相互转化、刚柔相济、虚实相兼,以及意念上有重如排山、轻如推窗、海水还潮等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阴阳哲理的文化内涵。本文将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动作技术和要领置于阴阳学说之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健身气功•易筋经的阴阳运动规律,为健身气功•易筋经的教学和习练提供理论依据。易筋经怎么练,易筋经教学,易筋经养生术,衣钵易筋经。

易筋经十二式

一、关于阴阳哲理的认识

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本指物体对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认识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两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宗明义地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又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些讲述了自然界事物的变化,都具有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并且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和消亡的根源。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由此可见,阴阳普遍存在于天地万物,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的两种属性,并从各具体事物中体现出来。李德新教授认为阴阳是抽象的属性概念而不是具体事物的实体概念,既是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如明与暗,表与里,寒与热等),又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和状态(如动与静,上与下,轻与重等等)。这正如张景岳所说“阴阳不可测,有寒有暑,则可知矣!”阴去阳来,阳去阴来,阳升阴降,阴阳反复变化的奥妙,我们可从时令的变迁而得知。易筋经怎么练,易筋经教学,易筋经养生术,衣钵易筋经。

阴阳学说认为,在自然界中,对立着的事物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运动变化中相互作用。阴阳的相互作用称之为“阴阳交感”,又名阴阳相推、阴阳相感。阴阳交感表现为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这四种表现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反映了阴阳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阴阳在健身气功•易筋经中的体现

根据阴阳学说的原理,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下面结合健身气功•易筋经动作中的阴阳体现分析如下:

(一)阴阳对立的体现

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天与地、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虚与实、水与火等等,其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阳学说认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向前的、向左的,刚紧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向后的、向右的,松柔的都属于阴。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动作,有刚有柔、有张有弛、有动有静、有重有轻、有屈有伸、有外展与内收、左右旋转身体等,以及意念神态的收放、上下等等。从阴阳的角度分析,这些都体现了阴阳的属性。如预备势的百会上领为阳,椎骨节节松沉向下为阴,形成椎骨对拉拨长的阴阳平衡中正定势;意念从发散外向的思维(阳)转回目光内含,回收内视(阴)的神态;韦驮献杵第一势的两肩胛骨先向中间脊柱处内收(阴)与合掌于胸前的含胸开背(阳);韦驮献杵第二势动作过程中的两掌向前伸展为阳,身体命门向后引的为阴;韦驮献杵第三势的两手掌心向上托为阳,目光向下看为阴;出爪亮翅势胸开胸合、出爪前推与背后命门后拉;以及各势动作过程的动与定势的静等等都体现了阴阳对称、阴阳平衡的要求。又如卧虎扑食势主练的是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打躬势主练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掉尾势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屈伸运动来调和任督二脉及全身气脉。所有这些动作皆运用了阴阳的哲学原理,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因此可以说健身气功•易筋经的动作构成是按阴阳对立的原则组合编创而成。了解阴阳的对立统一性对学习和掌握功法的要领具有重要的作用。易筋经怎么练,易筋经教学,易筋经养生术,衣钵易筋经。

易筋经十二式

(二)阴阳互根的体现

阴与阳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也就是阴与阳任何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正如《医贯砭阴阳论》说:“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这就是阴阳的互根互用。静为动之源,动为静之终,动静互根。具体地说,没有“动”就无从涉及到“静”;同理,没有“静”也无法准确地描述“动”在何处,如何而“动”。健身气功•易筋经是整体的相互依存的矛盾运动,有开必有合,有合必有开,有动必有静,有静必有动,有紧必有松,有刚必有柔,刚柔相济,相得益彰。如九鬼拔马刀势的两肘关节及胸部的开与合,出爪亮翅的两肩胛骨及胸部“云门穴”的开与合,两掌前推过程的松与紧的交替等等皆为阴阳互根互用的具体体现。

(三)阴阳消长的体现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消长变化”。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这就是人与自然的相统一。古代的养生家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的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延年益寿。阴阳交感是宇宙的根本定律,因此人体的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的过程中保持相对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所有刚与柔、松与紧动作转换的过程皆遵循着阴阳消长的辩证规律。如韦驮献杵第二势两掌坐腕用力外撑后的放松动作过程中加了两肘略下沉并向后划半圆的挑肘动作,目的就是让两掌坐腕用力的刚紧逐渐转到松柔,而不是让刚突变成柔。又如出爪亮翅势的两掌运用内劲前伸的过程(先轻如推窗,后重如排山,收掌时如海水还潮)就是阴阳消长过程的形象体现。易筋经怎么练,易筋经教学,易筋经养生术,衣钵易筋经。

(四)阴阳转换的体现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按现代哲学的观点,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例如,夜进入白昼就是由阴转阳的过程;温热的春夏进入寒凉的秋冬是由阳转阴。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中动作的刚与柔、松与紧、开与合的转换,皆是阴阳转换的很好例子。如“倒拽九牛尾”势中,身体以腰的旋转带动双臂内收同时分别做内、外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带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我们在习练功法动作中,关键要注意的是把握好阴阳转换的“度”,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济。要有刚与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又不能绝对地刚或柔,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协调配合,即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拙力、僵力,以致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动作过“柔”则会出现疲软、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作用。这些动作技术及习练要领皆融渗了阴阳哲理,是健身气功编创者运用阴阳哲理指导健身气功运动实践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每一势的动作或要领无不融有阴阳变化的规律。通过健身气功•易筋经精神内含的意念神韵,以及柔和匀称、动静相兼的动作练习,可以完美地感受阴阳的对称、平衡、互根互用,以及消长转换的运动变化规律。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的过程就象在诠释一部阴阳哲理的过程。因此可以说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就是健身气功•易筋经的运动规律。为此,认识了解阴阳变化的运动规律,对提高健身气功的教学和习练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易筋经怎么练,易筋经教学,易筋经养生术,衣钵易筋经。